
北京绿林创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66165286
电话:010-66161824
传真:010-66160512
邮箱:54165841@qq.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13号院7号楼庚坊国际大厦306-B号
雾与霾究竟有哪些区别?
2013年12月5日,雾锁申城,上海市气象台发布大雾橙色预警,外滩沿线白茫茫一片,陆家嘴建筑群若隐若现。这是上海多年来罕见的一场大雾天气。
一,直观上很难区别什么是雾,什么是霾
单:过去我以为区分雾与霾并不复杂,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吴:雾是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中,但霾不是。霾可以是一次排放的气溶胶,包括自然成因的沙尘粒子、土壤尘等,也包括人类活动一次排放的颗粒物。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氧化和光化学氧化两种形式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
所谓霾就是一种天气现象,我按北京大学毛节泰先生的思路给灰霾一个定义:灰霾就是细粒子污染在高湿度下形成的低能见度事件。细粒子污染为什么要加上高湿度呢?因为湿度高,细微粒子吸湿增长对能见度恶化贡献非常大,如果都是干粒子反而公众直观上看到的能见度降低不会很严重,所以会觉得霾不是很重。当湿度比较高的时候它就显得更加严重。从上可以看出霾和雾的组成和形成原因完全不同。
单:但我觉得很难这样截然分清,从雾的定义中,已经埋下危机了。形成雾需要有凝结核,这凝结核就是空气中的细微小粒子,这种小粒子其实也是霾的组成成分。因此雾中本来已经包含了霾,除了像南、北极这样的清洁地区,城市中不会有百分之百的由水滴组成的雾。雾与霾的组成成分虽然不同,但这些不同都是人直观看不到的。人们直观看到的无论雾还是霾,都是一种混浊朦胧的东西。虽然定义中规定了霾的能见度小于10公里,雾的能见度小于1公里,但霾的小于10公里包含了小于1公里,因此当霾很严重,能见度小于1公里时,直观上很难区分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难就难在没有一个能够检测的量的标准。这不像空气质量指数,可以量化,比如实测PM2.5的浓度。
我看到各地气象站的观测员在区分雾和霾时,实际依靠的手段是测量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因为这是可以用仪器测量的。我看你调查了一些地方的气象观测站点,观测员们依照的标准很不相同。有的把相对湿度大于58%就划为雾,有的把大于60%就认定为雾。我咨询过一个气象部门的专家,他说虽然国家至今还没有给出一个判定雾和霾的相对湿度标准,但实际观测中预报员用75%作标准。大于75%就是雾,小于就是霾。
吴:我认为这些相对湿度的标准都太低了。我们知道相对湿度就是一个衡量空气中的水汽是否接近饱和凝结成水滴的程度。理论上100%才能形成水滴,也就是生成雾,但实际观测中,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就可以形成雾,WMO(世界气象组织)区分雾与霾的相对湿度限值是95%,我国很快会制定新的霾观测行业标准,很可能采用WMO的相对湿度限值95%。